EPR对应的不同自由基信号峰

2022-10-14
铄思百检测

一、电子顺磁共振EPR介绍

电子顺磁共振EPR/ESR可检测的物质有:

自由基、双基或多基、三重态分子、过渡金属离子和稀土离子、固体中的晶格缺陷和具有奇数电子和含有单电子的分子。

与NMR技术的不同是,NMR研究的是原子核,而EPR研究的是核外电子。

EPR属于波普学技术的一种,其中电磁波谱法(波普学):

是将一定频率的电磁波(光或无线电波)与研究物质内部分子、原子核或者电子等相互作用,引起物质的某一个物理量的变化。

在次过程中,物质吸收外加电磁波的能量,从低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,同时也可以从较高能级受辐射而跃迁到相应的低能级。(被吸收的电磁波频率或者波长取决于高低能级见的能级差)EPR发生的基本要素:具有未成对电子的样品、外加静磁场和微波场。

电子顺磁共振EPR的基本原理:

电子是具有一定质量和带负电荷的一种基本粒子,它能进行两种运动;一种是在围绕原子核的轨道上运动,另一种是对通过其中心的轴所作的自旋。

由于电子的运动产生力矩,在运动中产生电流和磁矩。在外加恒磁场H中,电子磁矩的作用如同细小的磁棒或磁针,由于电子的自旋量子数为1/2,故电子在外磁场中只有两种取向:一与H平行,对应于低能级,能量为-1/2gβH;一与H逆平行,对应于高能级,能量为+1/2gβH,两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为gβH,其中这个现象称为塞曼效应,如图1所示。

若在垂直于H的方向,加上频率为v的电磁波使恰能满足hv=gβH(B)这一条件时,低能级的电子即吸收电磁波能量而跃迁到高能级,此即所谓电子顺磁共振,如图2所示。

在上述产生电子顺磁共振的基本条件中,h为普朗克常数,g为波谱分裂因子(简称g因子或g值),β为电子磁矩的自然单位,称玻尔磁子。以自由电子的g值=2.00232,β=9.2710×10-21尔格/高斯,h=6.62620×10-27尔格·秒,代入上式,可得电磁波频率与共振磁场之间的关系式:(高斯)= 2.8025(兆赫)。

图1 电子在静磁场中的塞曼效应。



图2共振吸收图


图3 不同自由基的EPR信号峰。



参考文献


1. 薛鸿庆.电子顺磁共振:《自然杂志》,1981 (12) :54-582.


2. 郭德勇 , 韩德馨.构造煤的电子顺磁共振实验研究:《中国矿业大学学报》,1999 , 28 (1) :94-97